在《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句话,表达了诸葛亮对刘禅的期望和治国理念。诸葛亮希望刘禅能够明辨是非,公正地评价官员的功过,而不是因为个人的好恶或者利益关系而有所偏颇。
小伙伴,今天来说一说陟这个字
陟的拼音是[zhì]
“陟”是一个会意字,蕞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仔细观察这个字,你会发现它由两部分组成:“阜”和“步”。“阜”在古代指的是土堆或山丘,而“步”则表示行走的动作。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陟”的本义就是由低处向高处走,也就是登山。随着文字的演变,金文和小篆阶段的“陟”字在结构上虽有所调整,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语中,“陟”字的运用十分广泛。除了表示登山这一基本含义外,它还常常用于描述官员的升迁。
《诗经》中有“陟降庭止”的句子,意指官员升降有序。形容官员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升降。其中,“陟”指的是升迁,“降”指的是降级,“庭”指的是朝廷,“止”指的是停止、停留。因此,“陟降庭止”形容的是官员们在朝廷中升降有序的情景,是一种有秩序、有规则的官场现象。
《史记》中也提到“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说明古代已有定期考核官员政绩的制度,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升降。
具体来说,每三年对官员进行一次功绩的考核,经过三次考核后,根据成绩来决定官员的升迁或贬黜。这一制度的创立旨在激励官员们勤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以确保各种事务得到有效的推进和落实。
在考核过程中,官员的政绩、品德、才能等方面的表现都会被综合考虑,以确定其是否适合担任更高或更低的职位。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对官员管理的重视,也是对官员进行激励和约束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就曾对所任用的22名官员实行过这种考核制。
在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三考绌陟”这样的制度,能够确保官员们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这种制度也为后来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陟”字还用于表达其他与行程、道路相关的含义,如《诗经》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陟”,意指逆流而上追寻意中人,但道路险峻难行。
这句话描绘了主人公不畏艰难险阻,决心追寻意中人的决心和勇气。其中,“溯洄”指的是逆流而上,“从之”表示追寻、追求,“道阻且陟”则形容道路险阻难行,需要攀登才能通过。
这句诗所蕴含的意境可以理解为人生中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奋斗。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才能使我们蕞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句话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蕞终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图源网络,侵删)
以上分享,如果对你有用,喜欢本文,请点【赞】和【转发】哦!你的认可就是给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