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为什么要先下水后舾装,一步到位不可以吗?

军舰为什么要先下水后舾装,一步到位不可以吗?

毕竟通常的船再大能有多大?施工场地不大的情况下,很多大型设备要往船上吊装,各种材料到处都是,再加上人员一多,不乱都不可能的。

所以如今船舶舾装都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就这还不行,每年关于舾装方面的研究,论文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不过为了加快建造船舶的效率,压缩建造船舶的成本,目前也开始推行起,预舾装或者叫先行舾装的工艺。

什么意思呢?就是船体建造的过程中,就开始进行舾装了。

为了达到这种预舾装的效果,舾装开始进行单元化舾装,分段舾装。

当然了,预舾装并不说所以的设备都可以和主体结构一块进行的,只是一些简单的部件可以这么做,比如什么铁舾件,管子零件,局部装配这些部件可以进行预舾装,其他是不行的。

至于原因就是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是先下水,后舾装了。

关于这个问题,最好是从造船的过程来说说。

话说舰船的建造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开始焊接第一块钢板开始到下水,这个阶段主要做的事情是对整个舰体的建造和焊接工作,以及动力系统的一个安装工作。

第二阶段就是舰船下水之后,开始的舾装工作,第三个阶段是舾装之后开始的海试。

如果是军舰的话,海试之后,就要小批量地生产一艘两艘的,放到部队里进行磨合,磨合期间出现问题,在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一个修修补补,最终才会列装服役。

那么在进入到第一阶段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呢?

首先得给舰艇选个船坞,整个第一阶段的工作必须在船坞里边完成。

船坞这个东西,早在宋朝时期就被一个叫张平的人发明出来了。

当然了,哪个时候的船坞也没什么高科技,就是沿着河岸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挖出一个大坑,然后工匠在这个大坑里完成船舶的建造。

等到船舶建造好之后,就要在大坑边上掘开一个口子,把河里的水引入到坑里,那么水进去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把坑里的船给托起来。

当坑里的水和河里的水持平之后,船就可以开出去,在大河上航行了。

那么这个造船用的大坑就是船坞。

这个办法很古老,但流传到现在依然好用,如今所谓的干船坞,其实就是在河边或者海边挖上一个大坑而已。

当然了这个大坑比起宋朝时期的大坑就有讲究了,坑挖出来之后,是要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的,四壁啦,船坞的底部都得加固。

而整个船坞也被分成了坞门,坞室(就是哪个大坑)和水泵站三个部分。

当舰船开始下水,启动水泵站,将水注入坞室,让船先飘起来,等到坞室的水和外边的水持平了,在打开坞门。

也不用船开出去(也开不出去),而是使用拖船将舰船给拉出船坞。

这个过程就被叫做船舶下水。

当然这仅仅是舰船下水中的一种,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被叫做船坞下水法。

其他还有机械下水,倾斜滑倒下水,以及我们自己独创有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囊下水法。

其中机械下水法,是指使用升船器,或者干脆直接上起重机,将准备下水的船舶直接吊放到水里的方法。

不过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适合一些小的舰船,比如什么快艇,巡逻艇,冲锋舟之类的船舶。

至于气囊下水是指将船舶放置在特制的船用气囊上,从陆地转移到水里的方法。

气囊下水法适合一些中小型的船舶,如今我们造船之后,中小型舰船要下水,全部都是使用气囊下水下水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不管是海边还是河边,想要找一个地方挖大坑制作船坞,不容易的,毕竟海边还是河边是有限的。

那么在海边和河边有几个船坞,同一时间也只能同时建造几艘船,接到更多的订单之后,是也没办法同时开工的,有船坞数量的限制。

而气囊下水法就不一样了,造船的过程全部是在陆地上完成,那么这种造船的场地选择范围就大了很多,只要接到订单,有足够的空地想同时建造几艘都可以,只要人手够了就行。

至于最后一种倾斜滑倒下水法,这就需要用到船台这个装置了。

船台这个设备其实就临近海边和水边的一个斜坡而已,然后在上边装上轨道。

那么打造舰船的时候,找好支撑舰船的墩木和一些固定船舶的防滑木。

然后在这上面打造舰船。

这种下水模式听着就有点担心。

怎么说呢?当年苏联打造航母的时候,使用的下水方式就是这种倾斜滑道下水模式。

下水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情比较多,看气候,看风速,然后才能去掉束缚船舶的止滑木,钢索,让船舶随着重力下水。

说来特别的有意思,这种下水模式,早在二战之前,为了便于船舶下水,还会在船体上涂抹上牛油,目的是便于船舶滑行。

别看涂抹牛油貌似不需要什么技术,是个人就能干的了,其实根据温度不同,这牛油的涂抹量还不一样。

当然了,如今这种下水模式也不再需要涂抹牛油了,而是开始涂抹一种石蜡的化合物。

不过这种下水模式有点不靠谱,比如在1934年的时候,英国人打造了一艘3.7万吨的玛丽女王号豪华邮轮。

这首邮轮使用滑道倾斜法下水,结果这船在进入水中的一刹那,受到水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直接导致船体的板架出现了严重的变形。

当时所有的人都傻眼了,这船歪了,造船厂亏大了。

所以从这里开始,西方这些国家在建造大型船舶的时候,就不再使用这种滑倒倾斜法下水了。

开始使用古老的船坞造船法造船了。

不过说实在的,倾斜滑道下水法的投资可要比船坞投资的要小很多,毕竟就是一个船台而已,几块木头,而船坞又是钢筋又是混凝土的,技术要求也复杂。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还能够看到倾斜滑道造船法的原因,俩字便宜。

那么通过上面的描述。

应该了解一个内容。

大型的船舶都是在船坞里打造而成的,而船坞这种打造船舶利器的装备,并不多。

那么在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打造船舶的成本问题了。

如果将船舶在船坞里全部制造出来,最后在下水,这个时间可就太长了,那么势必就会影响到造船的效率。

如今海上运输业哪是欣欣向荣,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运输属船舶是最便宜的。

也就是说需要造的船就多,而大型船舶建造周期本来就长。

结果让一艘船至始至终在船坞里建造,就会将其他船舶的建造时间严重滞后了。

而将船体打造完成,就让这还没有完工的船舶下水,舾装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在海上或者河上进行建造了,这就会给船坞腾出招待别的船舶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船舶建造的时间。

这还是时间,中间还有成本问题。

最简单地说,如果船坞不是造船厂的,是租来的,这可是按照天来计算租金的。

而船壳下水之后,停靠在码头上,就算是收取租金,能有船坞里的租金高吗?这中间至少有着一半的差价,两下一比较,造船厂的选择就不用多说了吧。

所以在船壳造出来之后,提前下水,无论是对造船的厂方,还是对等着船舶使用的船主都是有利的。

所以提前下水就成了一个默认的规则。

那么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

舾装之前的船舶就是一个空壳,而这个空壳说到底就是一块块的钢板焊接而成的。

好吧,谁能保证,这些钢板的焊缝异常的牢固?难道下水之后,就没有漏水的风险?

如果有这种情况,不下水是不知道的。

而舾装之前下水,遇到这种问题就可以提前处理了。

如果舾装完成之后,再下水,遇到漏水的问题,这个后果就会严重很多。

毕竟这个时候,电子设备,电路板,各种内饰都装上去了,维修的过程中遇到这些东西,是拆了修,还是不拆修呢?

这些装备,万一被水泡坏了怎么办?

这要是有损失,就不会是一个船壳的损失了,船厂要亏得厉害了。

当然了,漏水问题,这个概率应该不会太大,毕竟现在各种先进的科技装备有的是,各种探测裂缝,探测气泡都可以探测出来。

所以提前下水,其实还有一个考量。

船舶在船坞里仅仅受到重力和支撑物给与的支撑力而已,那么船舶是要在水里工作的,水中的环境可是相当复杂的。

比如什么浮力啦,剪力啦,各种海水的冲击力啦等等,局外人想象不到的各种力,还有各种腐蚀性。

一艘船的船壳遭遇到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会出现什么问题,就算是最先进的手段,也不可能判断的非常详细,只有拿到大海里进行实际的验证,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文章之前就提到的1934年,英国人打造的玛丽女王号豪华邮轮,仅仅使用倾斜滑倒下水,一个水浪的冲击,船就歪歪了。

这种船,要是到了大海上,遇到大的风浪会是什么样,还真就不好说啊!

所以船舶提前下水,在舾装的过程中,有的是时间去验证船在海水里经受的各种考验。

那么在舾装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船体进行随时的检查,这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方法,即节省了时间,又接受了考验,就算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无法挽回的问题,损失都会降到最低。

当舾装完成之后,这艘船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进行海试或者叫试航。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检验设备,还要检验船舶在大海上航行的可靠性。

这一趟下来之后,一艘船就可以交给船主了。

当然了要是军舰的话,还要多一道手续,和军队的磨合,最后才能服役。

不过,要是在海试的过程中,船舶出现了问题,不仅要及时修理,问题大的话,还要重新回到船坞里,接受维修。

如果是进入到船坞里维修,只能有一个答案,这船毛病大了。

大多数情况,都是船体出现了毛病。

比如受不了大海的风浪,各种力量的冲击,船漏水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典藏

曾经一夜爆火的教育软件,正式告别
智家365app

曾经一夜爆火的教育软件,正式告别

📅 08-12 👁️‍🗨️ 2774
住酒店害怕有针孔摄像头?开启手机这3个功能就能放心入住
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

住酒店害怕有针孔摄像头?开启手机这3个功能就能放心入住

📅 07-07 👁️‍🗨️ 1850
全球总计服务器数量一览表 (全球总服务器)
365bet.com亚洲版

全球总计服务器数量一览表 (全球总服务器)

📅 09-05 👁️‍🗨️ 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