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网带您全景了解乳山!
于永强
正文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故事 >
  2017-11-27   来源:乳山网(bet365-777)   作者:宋晓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需要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工匠精神汲古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于永强谈到了自己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今年47岁的于永强致力书法篆刻30年,勤学苦练,兼收并蓄,作品在威海乃至山东省书法篆刻界都小有名气。

当前,“工匠精神”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成为各行各业追求卓越的代名词,彰显出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在文艺界,工匠精神也被关注和热议,人们都在呼唤文艺百花园中的“大国工匠”。于永强认为,在文艺创作中要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须锤炼好禀性、耐性、韧性、心性这“四性”。尤其是在进行书法和篆刻创作时,最需要的就是这“四性”,缺一不可。他从12岁开始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仅仅是一种喜好,随手刻刻画画,不成体系。临近中专毕业时,这种兴趣愈加浓厚,从随手刻画上升到自我钻研,到处寻找合适的工具,画图、设计、落刀,虽称不上作品,但也有了眉目。有了想要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惯性,就需要耐性和韧性来不断升华。为此,于永强到处拜师学艺,磨砺心性。1995年,跟随乳山书画院副院长孙吉海先生学习书法篆刻以及古文字知识;1998年跟北京吴寿松先生学习诗词;2009年后多次参加西泠印社等组织的书法篆刻高研班学习,大大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创作水平;2009年师从马士达先生学习篆刻;2013年师从刘一闻先生学习书法篆刻。无论跟随哪位老师学习,他都特别专注,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最长的时候一天一宿,不眠不休地去练习,累到颈椎疼、眼睛花,手上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也丝毫没有想要放弃的念头。

要想篆刻出神入化,除了有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在书法上下足功夫。于永强楷书初习颜柳,得其筋骨;继而临习兰亭序,得其飘逸;后学习篆书,篆书主要学习邓石如、吴让之;再后来接触金文大篆,遍临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伯盘等。篆刻初习秦汉,后学习吴让之、吴昌硕及浙派印。近年尤喜以大篆入印,力求印从书出,游刃于古玺印陶之间,上追三代吉金文字,融乎方寸,骋怀大千,力求刀笔相融,汲古出新。他还注意综合素养的积淀,兼收并蓄,不断提升作品格调,力追古朴、苍茫的风格,作品总是给人以很深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以来,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在创作能力和水平上有了新的飞跃,在山东省以及国家大型专业书法篆刻展中频频获得佳绩,受到业内关注。除获得多次国家展奖项外,2015年还获得山东省政府颁发的第八届“泰山文艺奖”(书法类)三等奖和乳山市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学艺术奖”银奖,2016年获得“威海文化名家”称号等等。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以一己之力全文篆刻《无为斋篆刻千字文》,这在全国而言,都是极为罕见的。这套《千字文》组印,笔笔着意,字字精思,强调意与古会,印文用字广泛取材,章法上平中求变,虚实相生,真切自然,发布后在篆刻界和专业书法网络引起轰动。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把浮躁的心静下来,认真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这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有的内涵和担当。”于永强感慨道。他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创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艺品如人品,如果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都能够锤炼“四性”,塑工匠精神、讲责任担当,文艺百花园何愁不能繁花似锦。而他本人,也会紧紧围绕十九大的精神,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做好一名传播者,发挥自身力量,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致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多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分享到:
25.7K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 2010-2018 www.jcmtp.com.乳山网(bet365-777)版权所有
乳山网(bet365-777)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乳山网(bet365-777)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办:中共乳山市委宣传部 地址:乳山市胜利街78号 邮箱:sdrsxcw@163.com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1010253号-4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