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网带您全景了解乳山!
乳山民俗(四)天贶、七夕、中秋
正文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乳山 > 民俗 >
  2017-11-22   来源:乳山网(bet365-777)   作者:于瑄

 

 
香包
六月六蒸面兔
七月七烙小果
  

小笤帚扎得像扫炕笤帚,小扫帚扎得像扫院子的扫帚,只是它们都小到了极致,只有几厘米长,但神形俱备,是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品。小炊帚也有戴的,但以前两样为多。小笤帚、小扫帚戴在孩子衣服的纽扣处。挂五彩线,俗称轧五索,与挂小扫帚的寓意一样。五彩线又叫五彩缕、长命缕、续命丝、延年缕、百索、长寿线等,每年端午节早上,母亲取出红黄兰绿紫五种绣花线,将其搓成一股较粗的线绳,在孩子脖子、手腕、脚踝、腰间分别系上一条五彩线。系五彩线,必须在早上太阳出来前完成。母亲都是起早,趁孩子熟睡未醒时系好。手腕、脚踝各系一道即可,男左女右。有的村庄,五月初一早上就给孩子戴五彩线。孩子的房间,还要挂布老虎和布猴,辟邪镇祟,护佑平安。虎为百兽之王,如果王者都办不了的事情,咱就像猴子那样一跳了之。小笤帚、小扫帚、五彩线要戴到端午节以后第一次下大雨那天,摘下来丢到河水里冲走,用意是把扫出来的一切的瘟疫,让河水给冲走了。

戴香包又叫香荷包、香袋、香囊等,用漂亮的碎布缝制或用五色丝线缠结而成,香包绣着美丽图案,图案是根据年龄确定的,小孩用的绣虎豹鸡猴等动物,青年人绣并蒂莲花、娃娃抱鲤等,中老年人绣梅兰竹菊、松鹤福寿等。旧时,女青年通过送香荷包、烟荷包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牵挂之意。香包里面装的香料,多是到中药店调制,川芎、白芷、苍术、藁本、樟木等都是磨制香包粉的原材料。

吃粽子等 通常的说法,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乳山民间粽子,大多是用芦子叶包着浸泡过的黏大米,包成三角型,用筋道的草叶或棉线捆绑好,下锅煮熟即可。古有吃五毒饼的食俗,在面饼上分别盖上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种图案,吃掉五毒,不让它们伤人,此俗清末时从乳山消失。饮雄黄酒的习俗,也从民国之后消失。

分鸡蛋和咸鸭蛋 这是最让孩子们高兴的事。过去食物匮乏,农家的油盐酱醋、灯油火柴,多靠鸡蛋鸭蛋换来的。平日孩子们难得吃上一个,这时,少则八九枚、多则一二十,每人都能分到一些。孩子们往往舍不得吃,搂着鸡蛋睡,可见高兴程度之大。哥哥姐姐依从弟弟妹妹,最后,鸡蛋多是让家庭最小的成员吃了。吃鸡蛋、鸭蛋的俗源同吃粽子。

耍端午 过去庙会多,赶庙会俗称耍端午。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聚一起,看戏、观秧歌、购物,十分热闹。胶东方言耍是嬉闹,是下里巴人,而演或舞则是阳春白雪。为什么要耍端午?一是要求人们心情放松,尽情亲近大自然;二是要求把节庆气氛要闹起来,闹得越热闹越好。古人相信,人间的欢声笑语能够辟邪镇祟。

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中华文化润泽世界之林,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六节 天贶

六月六这个节日,在全国叫法颇多,有叫天贶节(祈祷农业丰收)、晒衣节(晾晒衣物书籍)、虫王节(祈求免遭虫灾)、回娘家节(出六月门)、献新日(用新麦面饽供奉天地以表感恩)等。乳山传说六月六是兔子生日,家家户户要都蒸面兔,给兔子庆贺生日。

1996版《山东省志·民俗志》第387页载:“乳山县称六月六日为兔子节。此时正当麦收完毕,家家户户的农妇都用新麦面做各式各样兔子,有单只兔,有大兔背小兔,亦有一兔背二兔、多兔的。做兔时声言为兔子过生日,及面兔蒸熟,吃兔先抠眼(兔眼用高粱或豌豆粒做成),说是可防兔子吃庄稼。”

对蒸面兔的起源,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给兔子过生日。为了讨好兔子,请它们少啃庄稼。考究兔子生日一说,可能是古语的误传。《诗·周颂·丰年》中有“丰年多黍多稌”,黍稌泛指禾本农作物,这些作物多在六月结粒成熟,所以古人有稌生日之说,后来误传为兔生日。乳山民间有句话:“听见兔子叫唤还不敢种豆了?”推测从前当地的兔子很多。起因不管是不是误传,群众喜欢做的,这就值得研究整理。其优秀的人文精神,就值得传承发扬。

金元之乱,乳山的土著旧户多外逃避祸去了,境内一度住户稀少,这给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明朝外地移民来到乳山后,田园里的庄稼苗,几乎被漫山遍野的野兔啃食净光。在与野兔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觉得野兔永远驱之不尽,觉得兔子是有兔神在保护着的。为了讨好兔神,当时许多山坡上建有兔神庙。并且六月六兔子生日这天,家家户户要都蒸面兔,给兔子庆贺生日。

蒸面兔的面,前期发酵过程与蒸馒头一样。首先要把面揉好。加酵母、加温后的面,虽然发了起来,但里面仍含气泡和板结点。尽量多揉,揉散气泡和板结点,充分揉匀后,面才会出筋道,才能用于做面塑食品。大的面团揉好后,再捏成大小不一的兔子面坯。面坯也要逐一再揉,一个面坯就是一个面兔子。妇女们心灵手巧,用面坯捏塑出来的兔子,三瓣嘴儿、两只大耳朵、一条短尾巴鬏鬏,再用红小豆嵌成眼睛。有蹲兔、跑兔、躺兔、双兔相随、母子相依、群兔嬉戏等造型,或细腻、或夸张,姿态各异,憨相可爱。下锅前,还要在它们脸腮上涂抹合欢花粉。往锅里放时,戏称“兔子到锅上开会”;蒸熟出锅时,戏称“兔子出来晒眼”。

二是预防疾病。盛夏将至,夏季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从前缺医少药,人们在无助中往往祈求神灵保佑。企盼为嫦娥捣药的玉兔,从月宫降灵人间,避瘟消灾。吃下面兔,就等于药神在身。

三是盼人丁兴旺。兔子繁殖能力强,人们想通过吃兔子,实现多子多福的愿望。

四是纪念伯邑考。周文王的大子伯邑考被苏妲己陷害,为了测试文王算卦水平,苏妲己命人用伯邑考的肉做菜,送给狱中的文王吃。如果文王不吃,说明会算,留下有智慧的人会危及江山;如果吃了,说明不会算,没有大本事的人留下无妨。文王算出其中秘密,像往常一样,把饭菜吃了。他需要坚强,活着才能复仇。文王被释放,在回故里的路上,心里难过,胸口痉挛,把吃下的肉吐了出来。吐一口,落地变为一只白兔,连续吐了好多口,变成了小一群。人们喜欢精通音律的伯邑考,每逢六月六,就蒸面兔纪念他。周文王对民族文化影响很大,要纪念也理应是全国性的,不应该仅限于乳山一带。

上述说法,前两种最符合逻辑。一是忠实地记录了从前动物多、生态环境好的情况。二是忠实地记录了在缺医少药时代,人民祈盼平安健康的心态。

民间还说六月六是回娘家节,从前乳山有六月六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习俗。倒不一定非得六月六当日出门,在六月之中回趟娘家即可。据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刚愎自用,亲家赵衰被他气得身亡。有一年,晋国遭受自然灾害,狐偃奉命外出放粮赈灾。他看到民间许多疾苦,从而唤醒了良知。下乡时他约定好了,六月初六日赶回家过生日。他女婿决定趁祝寿之机,为父亲报仇。女儿知道后,匆忙赶回娘家通风报信。狐偃痛恨自己的错误,回家后当众作沉痛检讨,恳求婿家原谅,翁婿关系和好如初。此后,每年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一家接回来团聚,百姓也开始纷纷效仿。过去细粮缺乏,新麦收获后,蒸好面食走娘家孝敬老人才是此俗主因。进入21世纪以后,精细食物充裕,交通、通讯也很方便,什么时间都可以回去孝顺父母、什么时间都可以和老人通话,出六月门的风俗逐渐废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习俗式微,但乳山六月六给兔子过生日的风俗,千百年来沿袭了下来,真切希望随着讨好兔子的佳话,继续传承下去,永远地提示人们审视环境,重视健康。

第七节 七夕

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说。这四个故事,均以至爱至情感天动地而被世代传颂。人若在,梦就在,相比之下,牛郎织女的结局还算是好的。分别时候固然多,喜悦团聚却有时。七夕相聚时,织女总是喜极而泣,故当天多有雨。20世纪中期,国家经济讲计划,人员就业讲分配,很多夫妻异地工作,忍受相思之苦,人们形象地称他们为牛郎织女。乳山过七月七的风俗主要有:

烙小果 小果,也称面果、巧果。原料比例,面中少用油、少用或者不用鸡蛋,加大高糖的比重,这样烙出来的小果才能酥脆。面发酵好了,就开始切小果和磕小果。切小果,要切成梭子形状的,梭子既是织女的织布工具,又是织女的投信工具。织女在思念丈夫和孩子的时候,就写封信嵌在梭子里,扔到天河对岸。牛郎星旁边有四颗星,呈梭子状,叫梭子星,那就是织女投过来的。磕小果,是把面填在果子盏里,倒扣着磕一下,面果就蹦了出来。从前的果儿盏是木质的,1980年代前后,商店销售塑料质地的。果儿盏的镂空部分,就是面果的造型。有龙、凤、鸡、猴、鱼、蝶、蝉等动物形状的,有石榴、桃子、葫芦、莲蓬、树叶等植物形状的,有宝盒、金锁、灯笼、小筐、小篓等器物形状的,人们喜欢的东西都可以镂刻成果子盏。小果切好、磕好后,盖好再发酵。然后文火烙熟。小果熟了,就分一些给孩子。奶奶妈妈把小果用针线串起来,挂在墙上、孩子的脖子上,以示喜庆。青年男女相聚,衣兜里多装有小果,交换品尝。

看星空 七夕的星空,真是万众景仰。乘凉的苇帘或蒲团上,孩子们顺着大人的指点,仰望银河,寻找牛郎星、织女星。这是天文知识的启蒙,不少孩子从此热爱上自然科学。大人向孩子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了强调故事是真的,爷爷常要问:“今天你们看到喜鹊了吗?”孩子们回答:“没有!”奶奶适时地插话:“这就对了,喜鹊都衔着树枝和泥土,飞到天上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

(三十八)

听悄悄话 夜稍深,奶奶让孩子们藏到葡萄架、葫芦架底下,听牛郎织女在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汇报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听到说话声了,说的什么听不清;有的说,没有听到天上说话,却听到地上的虫儿在鸣叫。

乞巧 姑娘和年轻媳妇,在院子里摆放桌子或者茶几,给巧姐(织女)敬献巧食儿。要用彩纸剪个漂亮的巧姐,支放在茶几上。据说巧姐喜欢甜食,所以供品多是面点、瓜果等。摆设好了,在心里祈祷:“有请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缝袍子;有请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学纺织;有请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会绣花。”祈祷完毕,姑嫂们开始吃巧食,因为这些食品已被巧姐品尝过的,巧姐的灵性会被乞巧者吃下的。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七月七最富有浪漫色彩。

第八节 中元

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民间多按日子直呼为七月十五。道教有天官、地官、水官之神,他仨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巡察员,职责是汇报人间善恶。三官诞辰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个日子,被称之为三元。七月十五居中,就叫中元节。七月十五这天,地官根据生灵一年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估,按考评结果校籍赦罪。佛教称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是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的母亲生前不遵佛规,逝后享受不到人间祭品,食物刚要入口就化为火焰。目连向佛求救,佛念《盂兰盆经》,令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备饮食百种,供奉僧众,其母才得以解脱。

旧时,七月十五上午,请出家谱、神主,供桌上祭水果(此节主祭品是水果)、米饭、馒头、菜肴、酒等;晚上,添加水饺。七月十五属于家祭,不祭祖坟。在供桌前磕头、敬香,在街上发纸即可。这天是天堂放假的日子,先人出去游玩需要钱。烧的纸要经处理,用纸凿子打下钱印。纸凿子用硬木做的,一尺多高,底面刻有古钱图案。类似钢印,靠打压痕迹来形成图像。印模放在纸墩子上,左手握住模柄,右手拿锤子重重敲打,依次把纸打满钱印。操作中,要看能透过多少层,把有钱印取到一旁,没有印的重新打。20世纪中后期,多是把真纸币平放在纸墩上,用力按压,也算是压上了钱印。21世纪后,商铺出售的纸墩,上面有印刷好的冥币图样,省事多了。处理好的纸(俗称烧钱纸),才符合祭祀标准。

20世纪中期以后,七月十五家祭活动在乳山停止。晚上包顿饺子,算是对这个节日的纪念。有的家庭,饺子出锅时,先盛出3碗,碗上放双筷子,摆在正间的北窗台上,这是从前祭祖仪式的遗风。

第九节 中秋

汉代以前,立秋那天是秋节,八月十五还要拜月。后来,就把秋节并入秋季的中间日,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庆秋和拜月兼而有之,一并进行。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其神秘感强烈地吸引着古人。人们想象那里也适合人类居住,从而有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月光皎洁清柔,极具亲和力,洗心静意,益思萌志,引得文人墨客纷纷咏喻。特别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赋予了月亮人性化的含义。

过去,地主老财要在八月十五请伙计。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但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因为这是风俗。前一二天,掌柜的要带礼品到伙计家走访,并下请客通知;十五晚上,备好丰盛酒席,亲自给伙计们斟酒敬酒、端菜夹菜、盛饭递饭。宴席的规格规模,不亚于春节。没有雇工的普通人家,男人要下厨做饭,伺候自己的女人和孩子。使唤牛马驴骡的,八月十五全部停工,给牲畜喂粮食,让它们好好休息。

八月十五的历史传说也很多,流传最广的是杀鞑子。说某个封建王朝,为防止人民反抗,各家各户连菜刀都不准有,切菜刀拴在井台旁,切菜要去井台上。每10户派住一个兵,对人民严加看管。这些驻村兵,俗称鞑子。有些鞑子,把所有的伤天害理事都做尽了,激起了极大民愤。朱元璋起兵后,对尚未控制的地区,采纳军师刘伯温的主意,派出大批人员深入敌后,挨个地动员月饼作坊的老板,在月饼里包进纸条,以老板给各家各户送礼的名义,通知八月十五子夜,集合到村鞑子住所,杀掉鞑子。绝大多数的鞑子不识汉字,加上人们以庆节为由,劝其醉酒,刘伯温的计策大获成功。没有做过坏事的鞑子,民众也不为难他们,去留任他们自己选择。多数好鞑子不愿意回去,在当地置产定居,并对外声称自己是本地人,完全同化到了当地文化之中。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月饼是圆的,西瓜是圆的,用圆圆的美食敬拜圆圆的月亮,其祈求人团圆的寓意是十分明显的。20世纪中期前,八月十五晚上,乳山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放张桌子,摆上月饼、瓜果,敬拜月亮(拜月不设酒菜)。在没有大棚瓜菜、也不能长途贩运的年代,八月是乳山西瓜稀缺的季节,有的农民就计算其生长期,特为八月节栽点晚茬瓜。“文化大革命”以后,摆供品拜月的户数大幅度地减少,也是由于正值秋收秋种大忙季节,人们把欢庆方式,重点放在了精神层面里。

八月十五是人节,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是令人自豪的事,因我们才是世界上维护人权的首倡者。尊重人权、尊重劳动、尊重生命等先进文化理念,在中秋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十节 重阳

上古有春迎秋送大火星(星宿二)的仪式,是项有季节提示功能的祭拜活动。迎在清明,送在重阳。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里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早在三国时期,重阳就已经是一个定型的节日。九九重阳,久久同音,人们赋予生命长久、康乐长久的寓意。所以,在1980年代,有些学者呼吁把重阳定为老人节。

旧时乳山是个农渔结合区,人们上山下泊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很多,加之正逢秋季农忙时,登高、戴茱萸、放纸鹞等风俗,在乳山并不流行。个别俗项个别家庭有之,但不足成为地方风尚。谣云:“九月里,九重阳,黍米酒,菊花香。”喝菊花酒、赏菊花、吃重阳糕在当地较为普遍。

喝菊花酒 农家酿酒,从前在乳山很普遍。酿造黄酒,用大砂缸装料(装搅烂的熟黍米粥,加大曲和白糖拌匀),进行发酵;酿好了,装入丝质纱布袋,用木机压榨,酒即顺着木槽流出来;装入大罐(俗称酒宁)备用。榨黄酒后的黍米粥渣,继续进行发酵,酿造成高度白酒。酿酒下料时间,多是计算着赶在某个节日前出酒,以增强喜庆气氛。农家自酿酒有两类,一是用黍米(又叫大黄米)酿造的低度黄酒,二是用地瓜或黍米酒渣酿的高度烧酒。不论是黄酒还是白酒,放进菊花就是菊花酒。

赏菊花 乳山讲究村有树、户有花,从机关、商铺到居民家中,都种花养草。菊花更是人们喜欢栽培的。菊是秋季当令的花,乳山有赏菊的传统。但不是结诗社、聚宴饮那种欣赏方式,而是家人围坐,欢愉谈心。

吃重阳糕 糕分两类,一类是包糕,用面包起来,叫糕角子;一类是散糕,调好糕面,均匀地摊在粗棉布上,放在锅簾上直接蒸熟,出锅后切块食用。糕面里常掺入小枣、核桃仁、果脯等。一家糕,一家味,家家甜香诱人。

第十一节 月日

此节所说的月日,不是月一(每月的初一),而是十月初一的专用名称,因为这是个节日。寒冬将至,人们担心逝去的亲人挨冻,要送过冬的衣服,所以又叫寒衣节。

送寒衣,一说源于孟姜女。天气转冷,她去给丈夫送衣御寒。惊悉万喜良因累病逝,她痛苦万分,哭倒了万里长城。并认出了丈夫的白骨,用衣服包了起来,转身投海自尽。人们同情孟姜女,纷纷烧衣物,代她完成心愿。推人及己,大家也学会了用送寒衣的方式,关怀自己故去的亲人。一说是起源于蔡伦的嫂子慧娘。她丈夫跟蔡伦学造纸,但手艺不精,造出的纸质量低劣。十月初一这天,慧娘假装气火冲心而亡。丈夫蔡莫悔恨学艺不成,边痛哭边烧毁自己造的纸。不久,慧娘醒来,故意说:“你烧的纸,到阴间都变成了钱。阎王指使我推磨,我用钱雇小鬼帮助推。后来,我把钱全部给了看守,他打开地府之门,我就逃回来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烧这种粗制纸给先人,慧娘家的纸再也不愁销售了。

十月初一祭祖是墓祭形式,古代,人们用彩纸剪裁做成的“服装”,摆在祖坟前烧掉;也有的只是烧纸,意为给先人钱,让他们自己去购买。同时摆设食物祭品,燃香。后来发现草枯树燥的季节,在山上烧纸频频引发山火,就改烧纸为挂纸,道理同清明改烧纸为压纸一样。有些村庄,无论是清明还是月日,压纸和挂纸同时进行。压纸是用烧钱纸或白纸,大小约32~16开,用土块压在墓碑前和坟堆上;挂纸不用烧钱纸,而是用白纸,围着坟墓,零零星星地在草秆或矮树枝上挂几圈。清明压纸叫换夏衣(或叫换单衣),月日挂纸叫换冬衣(或叫换棉衣)。清末,清明、月日在山上烧纸的陋习开始复燃,并延续至今。

从前,农历十月初一是辞工日(放寒假),雇主宴请扛活的伙计,并确定来年的劳务关系是否继续。

第十二节 腊八

腊八节又称腊八祭、腊日祭等。古人举行此节以感谢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庆祝一年平安度过。先秦时,腊祭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从南北朝开始,固定在腊月初八。佛教入境后,说十二月初八要喝粥,以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这天,他饿昏在尼连河边,一位牧羊女用羊奶加上各种粮食、各种果仁熬成粥,救了他。醒后,他到菩提树下坐禅,突然悟性大开,立时成佛。这种粥,就成有纪念意义的食品。因年临近,腊八的祭祀功能逐步弱化,然而,喝腊八粥的习俗却流传下来。在乳山,各家做粥的原料较为随意,但下锅的粮食、果仁总数不得少于8样。大米、小米、高粱米、玉米碴、地瓜碴等,各种豆类,红枣、核桃、桂圆、栗子、莲子、杏仁、松仁、榛子、白果、菱角、花生等,都可成为八宝之一。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节日周而复始,又一个春节来到了。

1950年代之前,谷雨、入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冬至三个节日,境内民众仍然在过,并有“骑着谷雨打杂鱼”“冬至饺子入伏面”“过冬不蒸,扬场无风”等节日谚语,然而,1980年代以后,这三个节日消失。

另外,顺便附记一下新兴节日。新兴节日,有纪念性和舶来性的:

纪念性节庆 1950年代开始普及的新兴节日有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社会性节日,军队有八一建军节、党内有七一建党节等组织性节日。

舶来节日 1980年代之后,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起源于国外的节日,也受到部分青年人的热捧。商家为了促销相关商品,努力为这些外来节庆造势。



分享到:
25.7K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 2010-2018 www.jcmtp.com.乳山网(bet365-777)版权所有
乳山网(bet365-777)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乳山网(bet365-777)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办:中共乳山市委宣传部 地址:乳山市胜利街78号 邮箱:sdrsxcw@163.com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1010253号-4 Power by DedeCms